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常務副主任戴海波接受國際在線記者專訪 攝影:朱苑楨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付希娟):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自去年9月29日掛牌以來,運行已有半年。半年來自貿區改革取得了哪些進展?近日,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常務副主任戴海波在長三角第十四次市長聯席會議全體會議暨市長高峰論壇上,做了《聚焦制度創新,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專題報告。報告中提到:上海自貿區將打造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物流平臺和綜合服務平臺”。對此,戴海波在接受國際在線企業頻道專訪時表示,建設這兩個業務平臺,不光是通過簡化行政管理手段來推進企業走出去,同時還要提供綜合服務,包括人才支撐,信息支撐,以及適應於境外投資的國際稅收制度。
戴海波解釋說,從國際上來看,自貿區的功能已經從原有的以貿易為主,向貿易、投資、金融等綜合性發展轉變,“我們的發展趨勢和國際一致,不光是貿易自由,在投資便利和金融服務方面也有很多改革和創新。”
談到自貿區在推進“企業走出去”方面所作的改革與創新,戴海波總結了三方面的優勢,包括境外投資審批手續簡化、建立自由貿易賬戶體系、打造綜合性服務平臺。
戴海波介紹說,目前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額度10億美金以下、項目3億美金以下都可在自貿區辦理,無需經過複雜審批,“原來的行政審批都改為備案制,可以說大大簡化了審批手續,提高境外投資的便利化,企業對此非常感興趣。”
除此之外,自貿區金融改革中還有一大亮點,即建立了自由貿易賬戶體系,與國際間賬戶體系連通,通過這個賬戶體系部分實現了資本項下可兌換的功能,“這個體系和原來國內的對外投資體系是兩個體系,可以脫離前置審批,更有利於企業進行投資;同時通過人民幣跨境使用的鼓勵措施,有跨境投資和貿易需求的企業可以實現跨境雙向的資金池,可以實現跨境人民幣集中管理。這樣一些制度上的改革,包括監管上的一些創新,是非常有利於企業在自貿區對外進行投資。”
除了審批手續簡化和金融制度改革,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還在服務上做文章,計劃要形成一個境外投資綜合性服務平臺,戴海波表示,自貿區計劃建立促進境外投資的綜合服務,包括人才支撐,信息支撐,同時還在研究適應於境外投資的國際稅收制度,“這樣更有利於企業進行一些綜合性的運作。也可以說,原來企業到境外投資,只能在境外某個地方選擇投資平臺,而如今會逐步地轉移到自貿區來。”
記者提出上海自貿區在應對走出去企業普遍遇到的融資難問題上有何優勢時,戴海波介紹,走出去企業在自貿區可以充分運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比方說,境外資金成本相對比較低,那麼自貿區可以從境外進行融資,再到境外去投資,這個是一點障礙沒有的,而且我們也鼓勵這樣做;當然,在境外融資再到自貿區內來使用,我們也是鼓勵的。所以對走出去企業來說,境外融資和境內融資都可以,這個比其他的地方有更多的優勢。也是我們在金融改革方面的探索。” (原標題:上海自貿區為走出去企業打造物流和綜合服務平臺)
- May 16 Fri 2014 12:21
上海自貿區為走出去企業打造物流和綜合服務平臺